狮城教育

2022年 GCE-A’Level General Paper (GP) 试卷分析

2022-11-08 09:36

Q1. Consider the view that people imprisoned for crimes should lose all their rights. 

考虑是否被关押的罪犯应该失去他们所有的权利。

这道题的重点是所有的权利,因为大多数人能够同意被关押的罪犯应该失去某些权利,比如自由行动的权利还有政治权利,这相对没有争议,但失去所有的权利是很有争议的题目,也是这道题的核心。“所有”二字也包含生存的权利,基本的尊严等等。一方面的观点是罪犯失去的权利要和他们犯罪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如果一个罪犯犯了反人类的,十恶不赦的罪行,那么一个司法机构应该剥夺他所有的权利,包括他的生命,从而让罪犯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同时这样的司法系统也有一定的震慑力,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犯罪。

但绝对的立场往往很难被捍卫,有些人会担心司法系统是否会滥用这个职权,还有司法机构是否有权利去剥夺罪犯所有的权利,还有说有一些基本的权利应该所有人都享有,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被剥夺,还有的观点会从犯罪的原因去考虑,一个人犯罪究竟多少是来源于他个人邪恶肮脏的内心,还是说他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让他别无选择,一个司法系统量刑该侧重犯罪的原因动机还是结果,我们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把犯罪行为归咎给犯罪分子等等。今年早些时候新加坡也有过有关讨论,关于跨国贩毒人员的死刑判决,很多初院也应该对这道题有所准备。

这道题的难处还在于需要大家对权利的本质有所见解,这也是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比如说权利是与生俱来,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同等程度上享有的,谁也拿不走的,还是说权利是政府赋予的,是我们和政府签订的隐形合约,在违反相关条款后政府有权为了社会的稳定和总体福利剥夺罪犯所有的权利。对权利本质不同的见解很可能导致在这个议题上不同的看法。

Q2. Does religion still have a role in the modern world?

宗教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有作用?

这道题的关键是宗教是否仍然有作用,这两个字强调时代的变化,观念进步,科学进步,经济文化全球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宗教是否过时,或者宗教也不断发展改革以便跟上新世纪的要求,或者干脆宗教一直没变,但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特质恰恰是宗教依然有作用的原因。这三种情况对宗教来说可能前两种的可能性大些,但思考方式适用于答其他题目中强调时代变化的题。

这也是一道相当标准的题目,有很多学校都会帮学生准备,前几年就刚刚考过宗教是否在当今社会年轻人中有很大影响力,今年的题目不限于年轻人,大家例证的角度可以更加多样,在社会经济政治上也可以讨论宗教是否有意义。宗教的例子也可从多方面寻找,不论是世界范围内的还是地方宗教,以及不同宗教的融合和交流,宗教对行为的规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对价值观的塑造等等,大家平时在复习GP的时候也可以多总结不同主题的作用和特征。

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大家需要对当下的世界有具体,尖锐的观察和分析,最好是最近十年的社会进程和发展,避免模糊的时间界限,如果大家笔下的世界貌似过去几百年好像都是这样,这样写不会错,但可能缺乏一些对21世纪独有的观察。除了世俗化的进程加快,传统道德被挑战之外,大家也可以谈谈对全球化的恐惧,信仰的流失,对生活意义的迷茫,拜金主义,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的崛起,对真相的怀疑,阴谋论的泛滥,身份政治的流行(LGBT+)等等。要答好这道题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具体的例子,探讨这些内容是否和现代化的生活冲突,还是相互补充。更广一些来看,大家也可以探讨现代人的追求包含了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是否包括宗教,还是没有宗教也可以实现个体价值人生意义等等。

Q3. 'Dramas on television or film are never as effective as a live performance.'  Discuss.

电视电影中的戏剧从不会跟现场演出一样有效。

这道题和第8题类似,都是命题人细化艺术的不同分类,把不同类型,或者同一个类型下的不同形式做比较,会吸引一些有相关社团经历的同学作答。这道题有个关键词是从不,这是一个极端的限定,大家需要围绕这个核心讨论,有没有一些情况其实电视电影中的戏剧要比现场演出更有效。

要答好这道题需要有很多例子,除了电视上电影院里的戏剧外,也需要大家了解一些舞台剧,幽默小品短剧,或者音乐剧的例子。大家需要对有效性有具体,细致的探讨,认识到戏剧历史上极度注重现场表现,还有观众的反应,而现代摄影录像技术的兴起造就了录播的形式,也让戏剧的欢迎度大大上升。一方面,摄影的技术让戏剧更加真实,也大大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观众可以在屏幕前感受面部特写,剪辑,特效编辑等等,而这些是现场演出的道具很难追赶的,录播剧的流行也大大增加内容制作公司的盈利空间,从而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剧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一次现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诠释,演员现场的表现,甚至是不完美的表现,要比电视上彩排剪辑出的效果要真实感人,而且演员有更少的场景特效工具可以借助,从而能最大化自身肢体台词的表现力等等。现场演出的唯一性让现场观看演出更多变成一种值得被纪念的仪式,而不是回头能够买到光盘或者流媒体上反复观看的大众消费品。

大家也可以从观众的角度入手,探讨电视机前的观众和现场的观众有什么区别,参与度有什么不同,一个人看和一群人看效果有什么不同,心理上有什么不同活动等等。明确观察并表达出抽象概念中的细微差别是批判写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Q4.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your society are valued equally.

评估在你的社会中何种程度上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被同等重视。

每年12道题目中有且只有2道题会明确问道考生所处的社会,大家可以写新加坡也可以写中国,但在写的时候要找到所处社会独一无二,难以被替代的特点,而不是泛泛而谈。这道题的关键是同等重视,大家需要讨论在身处的社会中是否政府企业或者大众对待所有人都一样重视,还是会歧视某一年龄段的人群,这也是剑桥命题人常考的题目之一,过去的题目中就出现过在政府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该给年轻人花钱还是退休人员补助。大家需要注意这道题没有问我们该不该同等重视每个年龄段,这道题没有问道德上的判断,而是问现阶段各个年龄段的人有没有被重视,如果没有,那哪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释这种区别,是文化上的传统,还是经济上的考量,政治上的妥协等等。

在不同社会,退休人士的待遇各不相同,在有些地方,老人被看作是国家的财政负担,尤其是人均寿命大幅增长后带来的大量医疗花费,相反年轻人则是国家未来经济活力的原动力,结婚生孩子都有很多的政府补助,但在另一些地方,老人是执政党重要的票仓,被免除很多税收,还延长了退休的年龄,失业的年轻人不得不移民去其他国家。无论大家对自身所处的社会见解如何,要避免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不要用记叙的方式讲述社会的现状,而是要去分析现状的成因,背后的动机,不同社会参与者的利弊权衡过程等等。大家也可以退一步考虑同等重视是否可行,或者说这个评判的标准是否存在,在答评估,程度类的题目上可以探讨这个问题的一些核心假设。

Q5. To what extent can individuals shape their own lives when the world is so unpredictable?

当世界如此不可预知的时候,在何种程度上个体可以塑造他们的生活?

当下的世界不可预知是这道题的前提,这个前提不用去挑战,也就是说大家不用花太多篇幅去说其实当下的世界很好预知,或者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大数据)越来越好预知了,这样的观点不一定错,但没有贴近题目。但同时大家也不能忽略这个限定条件,把文章变成了能否自己左右自己命运的哲学辩论,而忘记了点明世界不可预知的假设。

要答好这道题,需要分析世界不可预知的原因,比如说互联网舆论的兴起,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冲突和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或者一个小变化可以带来广泛的蝴蝶效应,甚至混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越多个体参与,就越难预知下一步等等,最后从这些原因中寻找个人依然能否决定自己生活的逻辑关系。给一些传统的议题上加入时代的限定是最近几年剑桥命题的趋势,需要大家注意这些假设,在观点中点明这些限定和论点的关系,举例子时最好也找最近几年的例子。

这道题的问法也强调了个体的生活,也是在问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一方面来看, 个体非常微不足道,不能够在宏观上左右事态的发展,仿佛在世界的潮流越来越难做自己或者左右自己的生活,从而只能随波逐流。在另一方面来看,当下的世界,由于科技的兴起和制度的保障,很多个人有着比以前大得多的能力去左右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网上找到意见相似的人,团结起来挑战甚至制定世界的规则等等,有些时候正是因为未知的世界,人们反而更主动出击,拒绝等待,大家也可以细致去讨论不同人群能力的不同,富人和穷人,有优越地位的人和没有地位的人,受教育的人和没受教育的人的区别等等,有没有可能没能力决定的人越来越没能力,而有能力的人越来越有能力。

Q6. Too many historical figures are famous for the wrong reasons.' Discuss.

讨论是否有太多有名的历史人物因为错误的原因而有名。

这道题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抓住,一个是太多历史人物,还有一个是错误原因,前者表现历史人物被误解或者被曲解并不是巧合或者是偶然事件,而是系统发生的,背后有动机和目的的常见行为,后者的定义需要大家具体写出,比如都是哪些错误的原因让这些历史人物有名气,历史学界会不会夸大了这些历史人物在某个方面的丰功伟绩,或者重大错误,而忽略的这个人物真实的动机和影响,还有更极端一点的例子,可能某个历史人物明明做了错事,反而成了伟人被人们记忆。

对历史感兴趣的考生可能有很多例子可以写,但是GP文章需要避免仅用叙事的方式讲述几个被人们用错误原因记住的历史人物,而是去分析他们为什么被记住,被哪群人曲解或者误解,背后可能有着什么样的目的,这种行为是否可以避免?媒体,政府还有历史学界都会不断对历史人物作出解读,这些组织或者人群是否有系统性偏颇,或者故意要在混乱的历史中找出规律,创造甚至捏造完整叙事,或者是为了某种商业,政治目的等等。

从另一方面来讲,历史有很多种,有官方的历史,有学界达成的共识,也有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对于历史的价值,乐观的人可能会说长远来看,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总会慢慢接近于真实的历史人物,误解还有曲解都是暂时的,因为历史也是不断更正自己的学科,对人物的评判也在被新发现的史料中不断更新。这道题目不是很简单,除了要求大家有相当的历史知识以外,也需要大家对历史这门学科的本质做出反思,历史中的偏颇,真实与谎言也是剑桥命题人常考的课题。

Q7. 'The resul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hould be available to everyone,' How far do you agree?

科学研究的成果应该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你同意吗?

这道题的议论重心是该不该每个人都得到科学研究的成果,或者说男女老少人尽皆知,这是一个极端的情况,大家需要探讨科学研究的成果究竟应不应该所有人都能拿到,还是说科学成果一部分人知道就好,社会上大部分的普通人不应该得到这些结果。大家也需要注意该怎样是怎样的区别,现实生活总是不理想,很多人都得不到科技发展的成果,或者不知道科学的前沿发展,这个观察描述了当下的现状,但不完美的现状不能证明大部分人不该得到这些成果。

为了支持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科学研究的成果,大家可以从可能的结果讨论,比如如果在一个完美的世界,每个人都能得到科学研究成果,这会不会加快反馈进程,促进科学的进展,最大化社会福利,另一方面如果科学发展遇到道德难题,全社会的参与是否能够规范甚至指导科学的发展。大家也可以从科学本身的愿景和社会责任讨论,科学研究的初衷是否就是为了造福全人类,让每个人都能受益,而不是谋求财富,扩大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相反的,大家也可以考虑每个人都知道后,这些成果是否会被少数人利用,伤害社会整体的发展进程,有些前沿的成果是否过于激进,会让很多人道德上不能接受,加快分裂这个社会。大家也可以从科学家的专业性来讨论,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否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去处理,大众的参与会搅乱科学的进程,让科学成果变成大众消费品而不是探索真理。

一般关于科学技术的题目会是受欢迎的题目,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大家需要有最近这几年发生具体例子以及合理猜想,不仅要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也需要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公平的影响,科学和民主,资本的关系,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

Q8. Examine the claim that music without words lacks both meaning and appeal.

没有歌词的音乐是否就缺乏意义和魅力?

这道题会吸引一些对音乐很有了解,也很感兴趣的,有相关社团活动经历的考生,应该不会是很受欢迎的题目。要答好这道题,大家需要了解音乐的一些历史发展,不同形式,类型等等。在当下的流行摇滚音乐,民谣乡村音乐,宗教福音歌曲,甚至国歌中,歌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时重要到歌词可以单独拿出来品味,某些歌词创作人的歌词和现代诗的界限也在渐渐模糊。但古典巴洛克音乐,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新世纪轻音乐,某些电子乐,往往没有歌词。这两类音乐的传播方式也不同,前者主要通过电台电视,当下的互联网流媒体甚至演唱会,后者往往是乐团在现场的演出,前者能造就明星,品牌,大众追捧,后者渐渐变成一个小众爱好,很多人可能记不住表演者的名字。

要答好这道题,除了具体,多样的例子外,大家需要对音乐的意义和魅力有具体,深刻的探讨。音乐的目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情感发泄或者慰藉,狂热崇拜,理性思辨,道德警示,社会批判,集体归属,历史记忆,幽默搞笑,还是对美的理想。这些是否一定需要歌词才能表达?大家需要具体讨论歌词或者文字对人的影响和旋律对人的影响究竟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可以从可被观察的神经科学的角度去讨论,也可以从音乐给人的主观感受去讨论,还可以讨论嗓音和乐团演出的不同魅力。从根本上来看,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是否可以分开,还是彼此依附,互相强化,甚至说形式才是根本?最近这几年跟音乐,影视,绘画相关的考题增多,可见剑桥命题人开始逐渐细化艺术的形式,询问一种形式下的不同表现,或者不同形式之间的比较等等,此类小众题往往会吸引对这一方面很有了解的考生,产生一些高质量的文章。这类题目也表明GP很难只是为了考试而准备,而需要大家有独特的爱好,对某些课余活动有大量的阅读和深刻的理解。

Q9. Since the extinction of species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is there any point in trying to prevent it?

由于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现象,尝试避免它的发生有没有意义呢?

其实自然现象这个概念不是很好把握,或者说人类和自然现象的关系很难把握,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就是地球存在的时间,乃至太阳系,宇宙存在的时间,要远远长于人类存在的时间,自然一直存在,人类并无特殊。很可能人类文明的兴盛和衰亡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就像其他物种的灭绝一样,所以人类社会可能没有必要去纠结其他物种的灭绝,哪怕说这个物种的灭绝和人类活动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人类是不是也不用干预太多,而是发展自己的文明,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法则,或者说不用花费昂贵的代价去避免物种灭绝,甚至避免物种灭绝,强调人类在自然中的独特地位的论点已经取得过多话语权,反而会适得其反,分散大家的注意,环保运动还过度分裂社会。

支持保护物种,避免灭绝的论点相对好想,比如有些动物的存活对人类的社会有一定意义,比如大熊猫的外交意义,还有些动物,即便和人类社会很少有直接的交集,但也会有观点认为人类发达的科技和文明给予了人类某种使命或者责任去保护各类物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利。这道题看似简单,关于动物保护,但题目中背后的一些根本假设需要推敲,比如什么是自然,人类是否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已经能够达到高于自然的地位,或者说至少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这是否人类的特殊地位带来了一些特殊的责任,还是人类要避免高看自己的位置,也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探讨物种多样性的政治,社会已经经济作用,或者说代价。

Q10. 'Consumerism is more of a curse than a blessing.'  How true is this of your society?

消费主义是诅咒而不是祝福,在你的社会中是这样吗?

去年的最后一道题刚考了广告是否让大家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今年就出了是否在消费主义是否真的是件好事,尤其是对大家所处的社会来说。这应该是一道相当受欢迎的题,首先大家要对消费主义有具体的限定,或者说定义,比如消费主义包括对消费品的痴迷,产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还有最近流行的消费升级,轻奢主义,扩大内需等等,学经济的同学要注意不要用到经济学的专有名词,但可以总体上谈到消费主义能够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扶持本土企业,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甚至是审美等精神追求等等。

另一方面,从心理角度来说,消费主义的盛行是否是个陷阱,它会带来精神的贫乏,或者对人们的心理层面,财富管理有负面的影响,让大家盲目攀比中失去自我,对自我有不切实际的要求,流于表面。从实用角度来看,有些时候各种购物节也可能是生产方剥削消费者,消费者是否都在交智商税买了次品,加剧社会不公等等。除此之外,去年卷二也提到了消费主义对生态坏境的影响,因为消费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家需要从不同角度讨论消费主义的利与弊,而不仅是经济层面。

大家要注意的是这道题特别询问了你所在的社会,答题的时候要明确突出自己的社会是哪里,可以写新加坡也可以写中国,但需要注意所描述的社会要有合理的独到之处,不能适用于所有社会,如果一篇文章写的中国社会貌似也在说日本/新加坡/英国,那这篇文章的得分不会高,如果所描述的中国不是很可信,让阅卷人觉得没有具体的案例和证据,得分也不会高,如果一篇文章读下来读者不知道在说哪个社会,那这篇文章有可能不及格。这些陷阱在答“你所处的社会”这类题的时候大家要尽量避免。

Q11. Consider the view that mathematics is of little interest to most people as it is too complex.

考虑数学是否因为太过复杂从而大多数人对其不感兴趣。

跟统计和数学有关的题目剑桥命题人每过几年总会出一道,去年第一题跟数据统计相关,今年就有一道和纯数学相关的,一般跟数学有关的题目都不会很受欢迎,即便基本所有新加坡本地的高中生都会选修数学课,并且在剑桥看来很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议论和数学有关的GP题目。对数学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往往能写出独到的文章,这道题和和艺术类的题目有些类似,会吸引一小众对某一课题很有兴趣,很有了解的同学作答。

这道题的关键词包括太过复杂大多数人,大家要对这两个概念有细致的探讨,比如数学的太多复杂体现在什么方面,需要对这种复杂性有一定的描述,比如说数学太过抽象,高等数学很难找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性,还有解题过程太过繁琐,还可以提到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否需要这些复杂的数学,即便说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高等数学只是少数人的兴趣。另一个方面来说,即便数学如此复杂,数学也影响了很多学科,比如建筑,物理,金融,计算机的发展,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用到的数学思维远远超乎他们的预料,大部分人都愿意了解,讨论数学等等。

有一个跑题的风险是会有少数同学列一个数学不受欢迎的原因清单,比如除了太过复杂以外,数学还不如金融计算机专业好找工作,平均起薪不高,数学系竞争太激烈,数学学科大部分人不善交际等等,大家在GP中要注意避免列清单,需要结合所给的因素(数学太难)细致讨论。

Q12. 'It is not winning, but taking part, which matters.' How acceptable is this as an approach to life?

和赢得胜利相比,参与其中更重要,这种对生活的态度能否被接受?

Kiasu,或者怕输,是新加坡本地的口头禅,有时带着些自嘲的态度,其背后也有很多社会意义。“重在参与”看似是一个简单可行的生活态度,但近年来也在逐渐被媒体和社会学者所挑战,有些时候不光要想赢得比赛能带来什么,其实更多需要思考输掉会付出什么代价,如果在一种情况下,赢得比赛能够带来荣耀,但输掉比赛也会输得有尊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也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下一场比赛,那么很多人应该会觉得重在参与是一个完全可以被接受的生活态度,甚至是应该被推崇的,毕竟赢得比赛的人是少数,而大多数的人总要和失败打交道。

而另一方面的观点是,我们的社会是否正在变成输掉一场比赛意味着输掉一切,输掉基本的尊严,要忍受赢家无声的羞辱,下一代的成功几率也大大减小,赢家赢得一切话语权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权,有时甚至是生命权,那么每一次输赢则变成了重要得多的考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输不起。表面上探讨赢得比赛的题目,其实不得不要讨论失败的代价,还有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的价值体系,公平正义,资源的分配原则。

这道题可能不是很受欢迎,原因还包括很多考生临时找不到例子论证这道题,感觉生活中到处都是例子,但又不知道具体怎么有针对性的写,这也是这道题的难点,需要大家对生活中的比赛,输赢有敏锐的观察,可以是考试的输赢,体育竞技的输赢,商业的盈亏,大选的输赢,这些都可以是例子,但一定要有意识的把输赢的后果联系到重在参与的生活态度是否能被接受上,具体讨论人们是否接受一个事物的原则是什么,可能对有些人来说是实用的判断,比如能否能够接受输的代价,有些时候也关于道德或者心理上的考量,比如看淡输赢是否能够带来心态的平和,还是只是自欺欺人,甚至是弱者的自我安慰。